

-
观点 | Opinion more
-
中国房地产业长期存在三大认识误区
在不能从全局理解中国经济的人眼里,地产与基建当前面临的压力恰恰说明了它们就不可持续。这好比一个人从没见过自行车,仅凭直觉认为只有两个轮的车不可能保持平衡。[全文]
-
关税一旦取消,我国出口提振多少?
衰退尚需时日,出口仍具韧性。不过,目前我们大可不必对外需的回落过度担心,发达经济体真正步入衰退阶段可能尚需时日。[全文]
-
未来中国是否应容忍更高的通货膨胀率?
PPI增速明显高于CPI,且两者的差距缩小缓慢进一步说明中国的通胀主要是供给冲击造成的。需求疲软抑制了通胀形势的进一步恶化,但代价是经济增速下降。[全文]
-
警惕西方炒作“中美经济差距拉大”
为什么货币政策要发力呢?有人讲,这是不是大水漫灌了?……我理解今年的货币政策导向是用扩张来求稳定,防止地产企业和其他一些行业大型企业的财务困难传递。[全文]
-
美国刺激计划导致世界经济恶化 ,中国应吸取教训
美国着眼于消费的刺激计划对美国乃至整个世界经济形势都产生了破坏性后果。美国错误的经济政策出台是由一些社会力量推动的,但是美国经济政策也存在概念混淆和理论错误——部分中国媒体有时也会跟风犯这种错误。[全文]
-
所有关心中国的人都有一个疑问:中国经济能否再次高速增长
依托世界最大的工业体系是中国高技术工业能够继续突破的良好条件。中国工业在高增长阶段的发展证明,在市场化和人民广泛参与的条件下,由工业体系的演进所产生的劳动分工深化、资本积累、市场规模和生产规模扩大之间的“正反馈”就是中国高增长的内生动力。[全文]
-
提振经济,我们的政策要更有“竞争性”
我们应该放开思想,政府每支付一分钱刺激经济发展,刺激消费要比你刺激生产有效得多。面对美国这样不负责任地“割韭菜”,我们的货币政策不能仅仅是被动防御,要敢于反抗,有竞争性,不然会面临很高的被割韭菜的风险。[全文]
-
下半年经济,如何强势反弹?
从去年下半年一直到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为什么快速放缓,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奥密克戎的影响,二是房地产行业的冲击。如果下半年能在这两方面有所行动,全年经济增速达到5.5%的目标仍是可期的。[全文]
-
如何让企业更敢投资,消费者更敢消费
最近我在企业调研,发现企业的反响并没有想象的那么激烈,因为相关企业反映其两个月都没有开业,没有营业就没有产生税收,减免对这类企业而言没有意义……[全文]
-
“基建狂魔”为何不能让日本经济再度腾飞
传统的基建投资规模不宜增长过快,一定要从长计议。经济发展其实就是人口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循环过程,如果循环畅通,则经济可以持续发展,反之则经济停滞。[全文]
-
中国成功避免了转型崩溃,但也付出了高昂代价
环境恶化和食品安全问题招致公众不满,而且这也是快速工业化和缺乏适当监管的后果。此外,转型期间的主要问题是普遍存在的腐败和收入差距的加剧。[全文]
-
如何科学看待制造业占比的降低?
我们强调制造业的重要性没有错,但是制造业的重要性既不体现在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上,也不体现在所谓生产性服务业的规模上,而是体现在那些能够独立创造研发、设计、品牌、流量、体验等软价值的现代服务业的规模上。[全文]
-
中国“经济保卫战”怎么打?最前线的他们说…
他们振奋于国常会那句“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感受到了政府政策上的及时调整,一边回忆90年代末年轻人对制造业岗位的热情,一边呼吁政策“再快点,再大胆点”,期待着夏天带来的旺季。[全文]
-
振兴经济,不能让投资者“躺平”
国家投资本质上讲必然是政府行为,必须通过政府去监督相关的高层管理人员,也要讲责任。一讲责任,必然就会规避风险。今天产业要升级,会有大量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项目,很难由国有主体投资者来进行。[全文]
-
在十字路口的房地产
中国房地产从一开始就是金融——卖地、卖房是融资,买地、买房是投资。尽管政策制定者的一种目的是通过房地产市场解决“住”的问题,但这个目标从来没有被实现过。[全文]
-
悲观还是乐观?4月经济数据有哪些变化,二季度前景如何
今年受到疫情的影响,很多人收入出现下降,因此今年房地产的购房需求并不会很快的回升,房地产市场回暖还需要更长的时间,特别是需要看到投资者信心的恢复以及经济的复苏。[全文]
-
海外高通胀,中国如何应对?
俄乌冲突后,随着西方国家实施力度空前的制裁,“逆全球化”的大方向似乎进一步明晰。但短期看,美欧通胀压力高企之下,这一进程亦将受到掣肘,我国对外合作或出现新机遇。[全文]
-
中国基建还有哪些发力点?这份文件指了一个方向
未来几个月人民币贬值和热钱流出是目前国内将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金融风险。另一个重要风险则是在保证GDP增长的同时,基建投资能否实现带动就业恢复和居民收入增长这个重任。[全文]
-
中国经济增长动力转型不可逆,应破除过时“投资抓手论”
在新的发展阶段,那些既不形成最终消费,又不形成现实供给,而是挖空心思编造出来的投资项目,才是所谓“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资金进入居民手中、形成最终消费不但不是“打水漂”,而且是“乘数效应”的开始。[全文]
-
两个“突发意外”下,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发展目标?
如果不解决奥密克戎的冲击问题,2022年中国经济发展将受极大干扰,社会预期都会偏悲观,不敢投资兴业。这已经成为2022年中国经济的首要任务。[全文]
-
-
资讯 | Information more
-
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习近平主持并发表重要讲话
-
政治局会议:保交楼、稳民生、妥善化解村镇银行风险
-
Lady M将关闭中国内地所有门店
-
银保监会:金融稳定保障基金基础框架初步确立,首批646亿元到位
-
央行原行长戴相龙:今年GDP增长可能超过4.5%
-
国家统计局:上半年GDP同比增长2.5%
-
李克强:要一视同仁支持国企、民企、外企纾困和发展
-
商务部:有信心保持全年外贸运行在合理区间
-
中国减持美债至12年来新低
-
国家统计局:二季度经济有望实现合理增长
-
前5月我国贸易顺差扩大近50%,出口增速远超进口
-
6方面33项!国务院印发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
-
前4月规上工业利润增3.5%,4月同比下降8.5%
-
外企因防疫政策离开?美媒:中国仍握有底牌
-
国家发改委:坚决打击资本恶意炒作大宗商品
-
有企业正考虑将对华投资转移到其他市场?发改委回应
-
国家统计局:疫情短期冲击未改发展大势,政策加力反弹可期
-
统计局:4月疫情对经济冲击较大,长期向好基本面没变
-
发改委: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超4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年增近8成
-
胡春华:积极努力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
-
-
· 中国经济 ·
自1979年的改革开放以来到2013年间,中国取得了连续35年年均9.8%的高速增长率,为人类经济史上所不曾有过的奇迹。在全球经济体系中,中国早已举足轻重,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景颇为引人注目。无论中国经济规模是否如世界银行预测的那样,将在2014年成为“世界第一”,中国的超常增长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
深圳粤海街道火了!上市公司市值超江苏全省
-
十省份2018年GDP数据出炉 首现“9万亿俱乐部”
-
近半5A景区门票超100元 专家:高票价制约旅游发展
-
“地方政府目前很难通过基建拉动经济,开始转向实体”
-
预告|这周六,看陈平老师如何对话经济学的诸位大佬
-
林毅夫人民日报撰文:2023年中国可成高收入国家
-
从现在到2050:一路狂飙的中国经济
-
建成罗马要多久?中国人只需两周!
-
日本精英认了:“中国崩溃论”正走向崩溃
-
北大教授靠知识付费收入赶上明星,papi酱们却在退坑?
-
港媒:中国单身成年人口相当于俄英两国人口总和
-
日本权威经济杂志:对中国,日本人应该消除的几个误解
-
凭阿里和腾讯实力,怎么今年才进世界500强?
-
马云和我们一样 英语巅峰都在16岁
-
是什么“神秘”力量让国外各种“中国崩溃论”落空?
-
国家邮政局长:快递业还未嵌入制造业 潜力巨大
-
成为网红我挺骄傲 因为格力发展得好
-
外媒:贵州奇迹靠什么?老干妈茅台还有……
-
你不得不看的十本G20研究著作
-
财富福布斯FT,到底谁家的500强才是真的强?
-